40多年前,广西国控集团的渔业以露天池塘为主,“春播一塘苗,秋收看天意”是常态,遇上洪涝、高温,亩产勉强能达到1.5吨,抗风险能力弱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。如今,走进广西国控集团的各大渔业基地,水面波光粼粼,水下鱼肥虾壮,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广西国控集团锚定设施渔业转型,累计投入2.33亿元,建成26个覆盖多品种、多模式的现代化渔业项目,构建起“标准化池塘+陆基工厂化”双轮驱动的养殖矩阵,让“稳丰收”有了硬支撑,更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。今年上半年,广西国控集团渔业养殖面积1.4万亩,水产品产量7200吨,产值约1亿元。
走进基地明阳农场公司的现代渔业创新示范中心,200多个直径8米的陆基圆池整齐排列,配套的高位蓄水池、水质净化系统、尾水回收装置形成闭环。“这可不是简单的‘水池’,而是‘智能养鱼舱’。”基地负责人陆地介绍,项目分三期推进,目前一期和二期已投产,三期将新增200个陆基圆池和75个苗种培育池,建成后圆池总数达409个,还将申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罗非鱼良种场。
产量的跃升最有说服力。明阳农场公司的池塘边,技术员黎遗富指着满塘的罗非鱼笑着说:“标准化池塘能达到2至2.5吨,圆桶养殖单桶就能收2.1吨!”
通过种苗、技术输出,明阳农场还辐射带动南宁市江南区等周边农户优化养殖模式,帮助当地新增标准化养殖面积500亩。
金光农场公司更玩出了“立体花样”——在其虾鳝立体生态养殖基地,上层网箱养花斑鳝,下层池塘育虾,“一水双收”的模式让水体“上下都生金”,不仅亩产值预计突破9.5万元,水体利用率还提升20%。
为了保障种苗供应,金光农场还建成广西首个花斑鳝苗种标准化繁育中心,实现苗种规模化、规范化培育,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,还可为周边养殖户提供可靠种苗保障,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产业向高质量方向迈进。
新兴农场公司的沙塘现代渔业基地以圆桶循环水项目为核心,构建起“鱼苗繁育—饲料动保+精品养殖—吊水提质+鲜活销售—预制菜加工”的完整产业链闭环,大力推行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渔业经营模式,有效整合自有水面300余亩及周边辖区水面3000亩资源,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。
火光农场公司388亩牛蛙养殖基地,今年商品牛蛙出栏400万斤,能满足200万消费者的餐桌需求。
“以前养鱼,凌晨3点就要起来巡塘,看水色、测溶氧,稍微疏忽就可能‘翻塘’。现在有了智慧系统,坐在值班室里就能轻松掌握十几个池塘的水质情况。”明阳农场公司技术员黎遗富的感慨,道出了广西国控集团渔业“科技赋能”带来的变化。
从“经验判断”到“数据说话”,广西国控集团通过搭建智慧养殖体系、深化产学研合作,用科技给渔业装上“智慧大脑”,让丰收既有“斤两”,更有质优、价高的“含金量”。
明阳农场公司的智慧物联网车间里,屏幕实时显示水温、溶氧量,技术员可以随时掌握水体情况。通过这套科学养殖监测系统,死亡率从以前的15%降到5%以内。更关键的是,该公司联合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开展罗非鱼良种培育,成功培育出“桂非1号”罗非鱼品种——该品种生长速度比普通罗非鱼快20%,出肉率提高10%,还获得了“一种模拟罗非鱼的繁育培育装置”“一种用于耐寒罗非鱼育种的可调温培养装置”2项实用新型专利。依托这些技术,该公司开发出的脆肉罗非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,增值率达54%。
火光农场的牛蛙AI管理系统,则把“精准养殖”做到了极致。系统通过摄像头捕捉牛蛙的摄食行为、生长状态,结合环境数据自动调整投喂量和频次,让牛蛙生长周期缩短10天,今年预计总产值达3125万元。
良丰农场则在“黑鱼养殖技术”上实现了突破。过去,黑鱼因应激反应容易跳水,成活率仅75%,成为制约产量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农场技术团队经过反复试验,创新出“微流水+低水位”养殖技术——通过控制水流速度、降低水位,减少黑鱼的应激反应,成活率一下提升至90%以上。
“以前鱼养得再好,也怕‘卖难’——夏天鲜鱼放不住,只能低价卖;冬天市场需求少,又得压塘。”沙塘现代渔业基地养殖户陈路路的话,道出了传统水产养殖的销路痛点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广西国控集团从“渠道拓展、产业链延伸”双管齐下,构建起“从鱼塘到餐桌”的全链条布局,让每一份收成都能卖得好、卖得稳。
渠道的多元化,让“好鱼”有了更多“好出路”。在批发市场端,明阳农场公司成功开拓南宁市吴圩镇周边及南宁核心水产批发市场,销售网络覆盖批发市场、电商平台、生鲜超市、餐饮企业等多渠道。今年上半年,明阳设施渔业养殖基地销量突破262.18吨,新兴农场公司“柳江河”水产品每天有2吨的鲈鱼、草鱼从基地直达消费者餐桌。今年7月,良丰农场公司1670.5吨黑鱼、263.25吨鲈鱼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规范(GAP)一级认证,为鱼品打入高端商超平台渠道以及提升产品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产业链的延伸,则为“卖鱼路”加上了“安全阀”。明阳农场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“垦小鲜”食品加工厂,是集团产业链延伸的关键一环。工厂内,经过20道工序处理,实现原料在线智能称重、分拣验收、自动去鳞、切片,采用零下196摄氏度液氮速冻技术,最大限度锁住鲜味。“以前鲜鱼价格波动特别大,旺季时能比正常活鱼价高出30%左右,淡季又会比正常活鱼价低30%左右。现在有了加工厂,能将价格稳定在10%的幅度内波动。”食品工厂负责人黎灿阳介绍,自今年6月26日投产以来,已采购活鱼和牛蛙181.4吨,通过深加工后产出的鱼片等产品产值超370万元。
良丰农场公司则在产业链上游布局,规划建设一个年产5000吨规模的黑鱼鱼片加工厂及年产2万吨水产饲料厂。“加工厂建成后,可实现年产销黑鱼等鲜鱼及加工品1万吨以上;饲料厂建成后,不仅降低饲料成本10%以上,还能保障水产品的品质与安全。”良丰农场负责人胡如海说,项目将列入“十五五”规划重点项目,建成投产后将形成“饲料生产—养殖—加工—销售”的完整产业链,带动更多水产养殖户融入产业体系。
40余年的坚守与转型,广西国控集团用设施筑牢丰产根基,用科技破解养殖难题,用全链打开增收通道,让“年年有余”不再是停留在春联上的祝福,而是刻在八桂大地的民生答卷。随着明阳农场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、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加快建设,广西国控集团的渔业版图还将继续扩大,而这条“产业兴、农户富”的道路,也将越走越宽广。
来源:农民日报(//szb.farmer.com.cn/nmrb/html/2025/20250920/20250920_7/nmrb_20250920_13115_7_1969160723935367262.html)